close

10519122_s頭痛    

心情煩躁、滿臉痘痘、全身浮腫…以上這些症狀,每位女性或多或少會在月經前出現,而令人抓狂的是,通常會在重要的時刻,所有症狀一次報到。究竟什麼是「經前症候群」?又有什麼方法可以加以預防或改善呢?

何謂「經前症候群」?

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解釋,「經前症候群」的英文名稱為Premenstrual
Syndrome,意思是月經前的綜合病症,簡稱PMS,這是一系列與女性月經來潮有關的症狀,會對生理和心理帶來負面影響,這些症狀多發生於月經來潮前10多天,大多是持續性,而不會是一次性的症狀。
依症狀與原因可以粗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:
焦慮型PMS-A(Anxiety):其原因是雌激素荷爾蒙分泌過多,黃體素分泌不足造成。
情緒低落型PMS-D(Depression):其原因是雌激素荷爾蒙分泌不足,黃體素分泌過多所致。
無精打采昏沈型PMS-C(Cravings):其原因是胰島阻抗血糖過高造成。
水腫抑鬱型PMS-H(Hyperhydration):其原因是腎上腺皮質素分泌過多所致。

 

發生原因

生理因素 

吳文毅醫師指出,從生理層面來看,主要是因為月經前荷爾蒙分泌的變化,造成其他生理某種程度的改變,例如:血液的狀態及水分的狀態產生變化,通常在這個時期,敏感的女性常會自覺自己的身心起了變化,也因此身體跟著出現了大大小小的生理症狀,而這些症狀與年齡或是有無生育經驗無關,亦不會隨年齡增加或生過孩子就消除。此外,營養不均衡或是甲狀腺素、腎上腺素功能失調,也都可能造成經前症候群的發生。

 

 

心理因素

就心理層面而言,也可能是心理因素影響生理反應,吳文毅醫師表示,通常月經快來臨之前,女性很容易產生焦慮的現象,因為月經來潮日期雖然可以預測,但月經來潮的時間點卻無法預知,每位女性都會有一種不安全感,深怕在重要場合中突遇來潮的尷尬,所以這種緊張反應在生理上,就容易出現PMS症狀。另外,生活壓力及工作壓力過大,也是心理影響生理反應的另一個重要因素。

 

 

經前症候群簡易自我檢測

 

吳文毅醫師表示,若是在「好朋友」來之前或生理期間,曾出現下列症狀或是習慣,妳就極可能患有「經前症候群」:
1.疼痛方面:肌肉僵直、頭痛、腹部絞痛、疲累感、全身痠痛。
2.注意力集中方面:容易失眠、健忘、意識恍惚、判斷力不好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易發生事故、協調性運動能力變差。
3.行為改變方面:日常功能低落、白天打瞌睡、長時間臥床、不喜歡出門、不參加社交活動、做事效率差。
4.自律神經反應方面:暈眩、頭暈、冒冷汗、嘔吐反胃、皮膚熱疹。
5.水分滯留體內:體重增加、皮膚病變、乳房漲痛、水腫。
6.情緒障礙困擾:哭泣、孤獨感、煩躁不安、情緒不穩定、憂鬱、緊張。
7.容易敏感警覺:容易情緒化、激動。
8.非典型病狀:進食型態的改變,例如沒有食欲或是口味變重。
9.其他不適症狀:有窒息感、胸部會疼痛、耳鳴、心悸、麻木刺激感、視力模糊。改變方面:日常功能低落、白天打瞌睡、長時間臥床、不喜歡出門、不參加社交活動、做事效率差。 

轉貼自http://www.mombaby.com.tw/article/令人煩惱的「經前症候群」-.html#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膳禾shanhe 的頭像
    膳禾shanhe

    "膳禾調理餐"月子/小產餐‧生理調理餐

    膳禾shan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